一切源于澎湃 CEO 邱冰的这篇《我心澎湃如昨》,掀起了人们对 80 年代的狂热回忆。

80 年代,没有手机平板笔记本,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手段,无非是传统的几家报纸和广播。改革开放的潮流逐渐激活了人们匮乏的信息生活,普通人对获取新闻的手段越来越有需求。80 年代的青年更是如此,他们会围在一起看《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周刊」,夜里必定伴随着广播中的《东方红》才能入睡,而几十年雷打不动的《新闻联播》也才刚刚开播不久……

那是一个充满理想主义的时代。谈理想、民主、自由之风气,一时无两。

三十年后,就像邱兵所说的,我们从理想主义来到了消费主义,来到了精致的利己主义,我们迎来了无数的主义,直到我们彻底没有了主意。改革开放带来了市场化,也带来了技术科技的更新。1987年我国首次接入互联网,预示着这个神州大地终于与世界相连。而如今,技术的发展更让人目不暇接,甚至晕眩。

科技的更迭把人们从传统媒体的掌控下脱离出来,报刊、广播电视逐渐成为明日黄花,而手机的发明——摩托罗拉技术员马丁·库帕在 1973 年的惊世之举,则让全球都陷入了移动化的网络之中。

3G、4G 的加持,让智能手机有了用武之地,移动互联成为大势所趋。英雄造时势——一群聪明绝顶的科技人员发明了各种科技产品;时势造英雄——媒体顺应科技的变化而变化,造就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新媒体。毫无疑问,「澎湃」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引爆「澎湃」的是近来一系列重磅报道,其中以「打虎记」最为脍炙人口——从周元根到余刚,从谭力到芮成钢,人们对时政新闻的渴望瞬间被点燃。「澎湃」因此获得的巨大影响力,就从作为正式上线标志的《我心澎湃如昨》得以体现。

那么,「澎湃」会是新闻媒体的未来吗?

「澎湃」的优势在于,强大的政治资源和经济支撑,从其报道的尺度就能看出,「澎湃」获得的空间和支持非比寻常。不过,这也带来了一定的危险——如果官方没能给予「澎湃」长期持续的支持,「澎湃」恐怕无法继续以重磅的反腐新闻作为噱头,《南方周末》就是前车之鉴。

内容的成败还需依赖形势,就目前来看,「澎湃」的新媒体形式可圈可点。

首先是移动客户端,在 Anroid、iOS 平台均有覆盖。「澎湃」的界面和普通的新闻客户端相比,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独家新闻的不断更新,也有“每天一本书”的底气。

微博、微信平台,「澎湃」可谓精心推出,既不刷屏也不懈怠,保持重磅头条的更新,再由其他门户网站转载传播,从其粉丝量的猛涨之中也能窥出势头。

最后是「澎湃」的官方网站,拥有几十个分类(标签)的文章库,每天都会进行大量更新。其中, 「打虎记」、「绿政公署」、「一号专案」等等最为亮眼,旗下的各个微信公众号也万箭齐发般地准确投射到公众眼中。

「澎湃」作为新兴媒体,同样得到了来自上海报业集团其他媒体的支持。《东方早报》等媒体不遗余力地为「澎湃」的曝光做足马力,得兄弟之力,可谓更上一层。

在这个精致的利己主义和消费主义裹挟下的中国社会,人人都对信息充满了苛求。信息是消除不确定性的最好药剂,亦是排遣空余的尚好选择。「澎湃」的出现填补了人们对时政和思想性新闻的需求,同时又具有种种特殊性,不是一般媒体所能模仿的。不过,从「澎湃」未来的发展我们可以估计,人们的需求呈现出怎样的趋势和变化,因此,「澎湃」在前打探,路在何方,也未尝不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