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写优秀投资人的思维模式,聊聊 “非线性思维”

在开始之前,先简单解释下概念。

“线性思维”是一种单向的、均匀的、直线的思维方式,就像 y = A * x + B 这个函数一样,y 随着 输入 x 的变化而可预期的、均匀的变化。

“线性思维”假定相互作用的物质非常纯粹,相互作用的关系也非常简单,并不会有额外的反应。

但现实世界并不是这样。现实世界的大部分系统是由各种各样、复杂的物质组成的,物质之间有相互作用,正是这种相互作用,使得整体不再是简单地全部等于部分之和,而可能出现不同于“线性叠加”的增加或者减少。

由于人类长期的进化结果,我们更倾向于用“线性”思维的方式理解世界。比如我们从小被教育的“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比如我们经常用单一的因素去断定某个结果会发生。然而,世界的本质是非线性的。坚持“一分耕耘必须一分收获”的人只会看到眼前,长期看会丧失很多机会,而非线性思维的人则可能把当下的一分耕耘,变成未来的十分收获。

非线性思维方式的人眼中的世界如下图。

人和人不同的区别是,非线性思维方式的人知道什么会引发转折,这个在复杂系统中“量变带来质变”的点,通常被称之为临界点。他们有能力等到这个点的来临。

他们或是能够缩短积累期的时间、加速这个临界点的到来,或是能够克服自己的懒惰和即时满足,让自己不在临界点来临之前放弃。

随着时间的拉长,非线性思维方式的人,一直会在非线性的成长曲线中,而线性思维的人,始终跟随缓慢上升的曲线,最终形成巨大的差距。

今天的文章,我会从几个例子来看看非线性思维方式是如何思考问题的。

P2P vs 权益类投资

从收益获取的角度看,P2P是“线性”的。而基金,则呈现典型的“非线性”特征。

我在《7个月收益为0,还不如余额宝》中列过数据,资本市场长期收益的80%,是在20%的时间获得的,但你永远不知道那20%的时间什么时候到来。

这里说的80%的时间,就是积累期,而20%的时间,则是质变期。引发质变的临界点,就是牛市来临的时间。

“当闪电劈下来的时候,你必须在场”。这句经典股谚说的并不是让你经历闪电,而是告诉你不要因为躲避闪电而错过那20%获取暴利的时间。

非线性思维的人理解股市是一个典型的非线性系统,知道牛市只会迟到但从不缺席。

他们知道牛市是一个经济、情绪、资金面等因素共振的结果这些因素自我发展并且互相作用,形成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而市场参与人士对这个系统的预测行为本身,还会继续引发对系统的反应。在这样一个复杂的系统中寻找精确的临界点,是一个神仙或者骗子才能完成的任务。

他们也知道经济长期在向上发展,群众情绪周期性会有贪婪和恐惧,资金面根据信贷周期也会周而复始。所以由这些因素的共振而产生的牛市会平均 5 - 7 年发生一次

非线性思维的人,不会自作聪明的去猜测牛市什么时候来,也无法人为的缩短积累期的时间。但他们可以做的,是在熊市以较低的成本买入到足够多的仓位,这样可以在牛市到来的质变期获取足够高的收益。

拉长时间,非线性思维的人通过权益类投资可以获取远超过线性思维的人通过 P2P 带来的收益。

最后加一句,在 P2P 频繁暴雷的今天,其实你会明白很多 P2P 的所谓线性,是伪线性。如果结合上周所讲的概率思维来看,线性收益的另一面,是一个巨大的坑。

脆弱系统中的投资机会

《反脆弱》的作者塔勒布认为,脆弱的东西都是非线性的。如果我们盲目简化非线性事物,使之呈现出线性,这种扭曲事实的简化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金融风险管理就是其中的典型。银行所谓的压力测试是最愚蠢的,因为超过某临界点时,事物会呈现急剧变化的非线性特征。金融危机前,美国银行都经受住了压力测试,但危机一来,一起完蛋。

非线性思维的人,特别擅长寻找这些被人们盲目简化为线性的、而实际是“非线性”的、脆弱的系统,他们知道这个系统的临界点,会带来巨大的质变期。

“人们盲目简化为线性”,带来了很深的误解,让等待这个临界点的代价变的便宜。而临界点一旦到来,又能带来巨大的收益。这就是我在《找到一个怎样掷都赢的骰子》中讲的,那些付出的成本可控,但获得的回报可能不成比例的根本来源

个人成长

非线性思维也让人的成长变的格外不同。

且慢有一个成长非常快的小姑娘,有一次我们聊天,她说过一句我印象很深的话:“在我工作的前三年内,我不会谈薪水”。我问她为什么,她的回答是:“我知道几年后我的薪水会是现在的很多倍,我现在更希望专注在提高自己的能力”。

这段简单的对话包含了我非常喜欢并一直在努力实践的三种特质:

  • 专注提升内在价值,价格是价值的外在体现
  • 非线性思维
  • 延迟享受思维

在《刷新》里,微软的 CEO 纳德拉这样回答有关薪酬的问题:

人力资源体系从长期看是高效的,从短期看是低效的。换句话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你的出色工作终会得到回报和认可,但这种回报和认可并不总是即时的。

我很喜欢看《财经》杂志记者宋玮(笔名“小晚”)的人物大稿。有一次她在公众号里招记者,也说了类似的话:

我想要的记者,应该充分认识到记者职业的优势,和自己从事这份工作的价值。如果金钱真可以衡量一切,他也应该明白,我们40到50岁赚到的钱通常会是30到40岁间赚到钱总数的10倍,以及20到30岁的100倍。那么,既然22到30岁你本来也赚不到太多钱,为什么不去从事一个能让你有更多见识、更广人脉、更好的分析表达能力和超越一般人心态的工作呢?这对你未来的帮助,可能远超过任何其他工作。

他们三个人说的其实是一件事情:

  • 与这个世界一样,我们能赚多少钱,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系统。我们首先应该认识到赚钱是我们的内在价值的外部定价,我们应该专注在内在价值的提升上,外部定价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
  • 内在价值是我们的能力、认知、格局等。我们应该放弃短期利益,专注在长期可以提升这些内在价值因素的地方。然后静待 “质变点” 或 “临界点” 的来临。

企业家的长期视角

拼多多的 CEO黄峥深受商业和投资大师段永平的影响,他身上有特别典型的“非线性思维”和“延迟享受”的特质。今天不提拼多多的价值观、文化以及假货,我们从一段有关营销费用的访谈中,看看他如何理解“非线性思维”和长期视角。

如果你去看所谓的流量成本的话,财报里面我们marketing(市场营销)的开销是突然爆增的。假设用户获取能力变弱,成本应该是平缓上升,不是突然跳上去的。跳上去的主要原因,第一个是我们广告收入增加,广告收入增加后,在增长期还是要把这个钱用好,总不能现在就开始分红。那就要去寻找长期来讲对公司内生价值有帮助的东西。当下来讲,可能品牌广告对当下的拼多多是有利的。因为拼多多相对于老牌电商,在用户心中,信任度、知名度都弱一些,从朋友这里听到拼多多和在CCTV上看到拼多多,还是有点不一样。所以我们花很多钱做品牌广告,管理层觉得这是一个长期投资。如果持续花这个钱两三年以后,拼多多在消费者心目当中会变成一个信誉度比较高的一个品牌。相当于你买一块无形资产,但是在财务报表上,它只能作为营销费用。如果你平常心去想这个事情。比如你看到世界杯的广告,世界杯它的场景是在大屏幕前面喝着啤酒,吃着鸡翅,哪有什么闲工夫去下载APP,这是不大可能的。但是这个场景里面有拼多多出现了,在他脑子里面是增加印象了,而且他会看到你和世界杯联系在一起,他对你的信任度会提高,这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

之前介绍过的纳德拉对微软变革的操刀,也是从长期着手。“价值观”和“文化”的重塑,并不会带来短期一城一池的得失,但获得的,是长期的收益。企业文化,变成固化在企业内部的行为习惯,是企业这个非线性系统中重要的变量,长期看会产生各种美妙的化学反应。

无论是黄峥所说的品牌,还是纳德拉所说的文化,都是典型的非线性思维视角。他们知道这样的投资在短期内看不到效果,但在长期会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而产生质变的效果,从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不过,一个信仰延迟享受和长期的力量,坚信要先做正确的事情、再把事情做正确的人为什么会做出现在的拼多多呢?段永平说可以给黄峥10年,我也隐约记着刚出生的淘宝。但真的可以先收割再做正确吗?也许吧,我还是不太能理解。

一个勤奋的商务同学

最后举个有趣的例子。我的公众号后台有一个某 P2P 企业的商务同学,特别有耐心,每周来问我发不发广告,他告诉我,他从书上学到:“当你尝试到第100次的时候,对方就会被感动了”。我想,这本书或者他没有理解“非线性”思维的核心。

在这个故事里,是否引发临界点的关键因素是“我对 P2P 不信任、不认可”。不解决这个问题,而只是每周来固定打卡,只会无限的延长积累期,而不可能引发质变。

总结

最后再来总结一下非线性思维的核心:

  • 理解世界是非线性、跳跃发展、不可精确预测的
  • 理解引起质变的核心原因,加速或者等待临界点的来临,获取质变期的巨大收益
  • 在积累期勇于放弃短期利益,做能够对促进上一条有益的事情(如在积累期投入更多本金、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等)

非线形思维这个词比较文绉绉,绝大多数人不会用这样一个数学概念去描述自己的成长轨迹。但是如果你有延迟享受、坚持学习的习惯,你回望自己的成长,定会发现自己的进步集中于某一个时期。这篇写了一天、改了 N 稿的文章,更想深入探究其背后的原因。希望能带给大家和我自己的,是建立一种非线性的思维框架,从而给自己更大的成长空间。

也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