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 2018 年度征文活动

我一直很纠结 2018 年的关键字是「破」还是「立」,尽管有不破不立这种说法,两个字相辅相成,但前者更侧重于打破原有生活轨迹,后者更像是建立起某种规划。

不过,最后我还是决定将「音」作为我的年度关键字,因为我发现不论是从电子消费还是自我产出都和「声音」这种媒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我希望以「声音」为主线,回顾我的 2018 年。

年度最佳购买

1.WH-1000XM2

2018 年于我最大的改变或许在于身份上的转换,从半 SOHO 转变成全职工作,心态上与认知上都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与此同时带来的还有长时间的通勤距离。

我算是一个比较依恋声音这种媒介的人,而长时间的地铁通勤场景对于听歌、播客来说则是一种噩梦。无论我将手机音量调到多大,地铁的声音总是会盖过它,而且过大的音量也对听力有着不可逆的伤害。

降噪耳机算是一种比较好的解决方案。

庆幸的是,对于我这样一个选择恐惧症患者来说,最后降噪耳机落在二选一中,是 Bose 的 QC 35 还是索尼的 WH-1000XM2,我选择了后者。

不得不说,我对蓝牙耳机要求不高,满足「听个响」即可,而且令人遗憾的是,iPhone 只支持 aac 传输,并不支持更前沿的 aptX-HD ,两种模式的不同相信你用 WH-1000XM2 连过 iPhone 和带有 aptX-HD 的安卓旗舰机就会有明显感受。

尽管如此,索尼的音质,总体上我还是满意的。如果非要做一个比较,WH-1000XM2 大概是比苹果原装有线耳机高一些的存在。

我不知道以后蓝牙耳机会不会是主流功能,但剪断线之后的连接确实要比有线方便很多,你不需要顾及线在你口袋随着宇宙墒增而不断打结,连接体验也比较顺畅,长按电源开机键,绿灯亮,连接成功。

WH-1000XM2 还具有很多贴心功能,比如右边的耳麦是可以触控的,也就是说你可以直接在耳麦上左划右划切换歌曲。如果这时有人和你说话,你又不想摘下耳机,你可以用手捂住右耳麦,暂时关闭降噪模式,这样就可以听到别人和你说话了。

降噪耳机,说到底还是要考量主动降噪功能,于我而言,地铁是最符合降噪耳机的使用场景,规则的车轮摩擦轨道的声音正好是降噪耳机最适合冲抵的噪音。同时,你也不会忽略掉人声报站。

除了通勤,办公室也是降噪耳机比较合适的场景,除了简单的过滤其他人说话的声音,让你更加沉浸在自己手头的工作之外,戴上耳机也一定程度的向别人宣告「没事别烦我」。

2.米家蓝牙音箱、床头灯2

前文提过,我对声音的迷恋或许要多过其他人很多,解决了通勤和工作场景的声音陪伴之外,回到家时的声音场景同样需要我关注。

尽管过去的一年,各大厂商竞相追逐「智能」音箱,但在我看来,「智能」≠「语音」,就像在汽车设计中,触屏真的不一定就比实体按键要好一样。

家中使用的蓝牙音箱我是肯定需要的,但我也只是需要一个蓝牙音箱,我并不需要它的语音交互,甚至上网功能,除此之外,实体按键更佳。

我的选择是小米方盒子蓝牙音箱2,它确实没有太多的按键与功能(当然,这也和它的价格有关啦)。它只有调节音量和开关功能,不过于我来说,也够用了。

它确实陪伴了我很多的日日夜夜,无论是在家听歌还是听播客。

值得一提的是,外放音乐和使用耳机其实还有着微妙的区别,我在用耳机时,比较「功利」,一首歌不喜欢马上就切掉了,而在外放时,这种「功利」被弱化了,我不会急着想马上听到一首歌的副歌,而是让它慢慢进展,慢慢达到一首歌最高的那个点。

这样一来,你会得到很多细节,那些你容易忽略的音乐细节。

小米床头灯2也是在家中使用的产品之一,之所以入这一款灯,原因是 18 年年底,米家突然支持了Siri 捷径(现已改名快捷指令)。home kit 一直是我比较想涉足的领域,但是碍于苹果官网的 home kit 设备昂贵的价格,自己一直处在观望状态,米家床头灯应该是第一款直接支持 home kit 的「廉价」设备。

总体来说,米家的床头灯表现不错。我说几个平时用的比较多的点好了,米家的设备可以双模控制,也就是说你既可以直接使用Siri来控制,也可以在米家 App 中进行设置间接来使用 Siri 控制。

这里各有利弊,直接使用 Siri 控制,响应速度要比间接使用米家 App 要快,不过原生 home kit 能够控制灯的指令较少,但是话说回来了,一个床头灯,要这么多控制方式真的玩得过来?

我现在用的比较多的米家 App 模式其实就是一个「地理围栏」功能,你可以先设置一个家的地理定位,当你下班回家距离比如 150 米的时候,回家打开门的时候,灯会自然亮起,这种温馨感对于我这种北上广打拼的人来说还是比较暖心的。

3.桌上设备:桌子延长架、PBT 键帽、显示器

桌子延长架

家中的灯光和声音配置好,剩下的就是工作台了。

首先我面临一个大问题:桌子不够宽。

租的房间是有桌子的,但是桌子的宽度不够导致了我无法很舒服的使用键盘,去年我也在少数派写过一篇如何打字的文章——《一个过来人的打字指法纠正之路》

在经历过不宽的桌子之后,我发现,打字是否舒适很大程度取决于你的手肘有没有受力点。

就像机械键盘有键盘托一样,你同时还需要将手肘「落地」,因为手肘悬空会让你感到十分疲惫。

再买个宽桌子,还是想办法延展一下手臂的操作空间?

我选了后者,毕竟租的房子购置占地大的「大件」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房东都不是一件方便的事情。

而且,延长架不用的时候还可以放下去,确实省地很多。

PBT 键帽

解决了手臂放置的问题,我还面临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

机械键盘咋掉油呢?

我用了圣手二代的键盘已经快两年,原厂的 ABS 键帽涂层早已耐受不住,看起来油光满面,打字的时候我总会认为这是自己手上有油,隔段时间就要去洗一次手,后来发现,问题不在这。

ABS 的材质就注定了打油的天命,治本的解决方案是换键帽。

简单做了一番功课后,我首选了 PBT 材质键帽,至于品牌,在一次不顺利的退货体验之后,我选择了太豪的彩色粉笔键帽。

换上之后,PBT 键帽尽管和原厂的 ABS 手感有很大的差异,粗糙感更强,但不打油之后手感确实更舒服了。

显示器

如果说,桌子延长架和换键帽都聚焦于输入设备,那输出设备同样需要注意,我可能需要外接一个显示器。

考虑到预算和个人偏好后,我选择了显示器的大众情人——Dell U2417H。

我想大家都知道,Mac 外接显示器其实很让人头疼,有的显示器连上之后,Mac 上的字会发虚。(当然也有可能是 Retina 太过锐利了吧,哈哈)外接 U2417 H 之后,显示效果其实还不错,再加上窄边框的设计也很「全面屏」,视觉上,我个人还算满意,再加上可以旋转屏幕,也是看漫画,写代码的必备神器。

当然问题也有,比如 U2417 H 的 HDMI 线是在屏幕下方区域,插拔的时候很不方便。

最后想说显示器效率的问题,尽管我的播客搭档@敬礼一直认为显示器极大地提升了写代码,学习的效率,但对我来说,这种提升却并不明显。

不知是不是冬季的原因,我回到家,使用显示器的频率并不高。因为白天对着电脑已经工作了一天,如果不是很必要的事情,南方的冬天确实很难让人离开床。

再加上需要连接键盘、鼠标线,连接 Mac 电源线,还需要将显示器屏幕横过来插入 HDMI 线,这样一套下来确实很麻烦吧。

在效率上,显示器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多窗口工作。比如我会使用 Spectacle 3 这样的分屏 App 进行调整,但不可否认的是,这同样也耗费了你的一定精力与时间。毕竟在 Mac 的小笔记本屏幕上,你一次只能打开一个窗口,你不需要调整窗口布局,同时,你对要做的事情也很明确,注意力也更集中。

年度最佳订阅:Apple Music

谈完了实体物品之后,我想谈一下订阅产品。

信息阅读方面,我选择了端传媒和财新。

音乐方面,我选择了港区的 Apple Music。

这里,我想着重谈下 Apple Music。

在此之前我使用的是网易云,但我不喜欢网易云多愁善感的评论区,不喜欢旋转的圆形(不完整)专辑图,不喜欢烦人的开屏广告,不喜欢网易云和周杰伦版权之间的纷纷扰扰,我喜欢的是纯粹的听歌。

还好,Apple Music 可以满足我的纯粹性需求。而且我也是一个比较喜欢「原生」的人,毕竟苹果自家的东西总是会拥有更多特权。(比如 Apple Music 和 HomePod 的配合)

当然,最重要的因素还是版权。

我没有选择国区,尽管每个月只要 10 块钱,但我认为 10 块的定价不是便宜,而是它只值这个价,国区目前是百万歌曲曲库,港区和美区都是 5000 万歌曲曲库。

遗憾的是,Apple Music 也并不是没有缺点。比如它并不支持歌词实时滚动,比如它的智能播放列表太极客,比如在上传自己本地歌曲的时候,上传成功率总是不尽如人意。

第三方辅助 App:LyricsX、Loud、Last.fm

在这里推荐几个 Apple Music 的配套 App,可以提高其使用体验。

第一个是歌词滚动辅助 App LyricsX,它目前没有上架 Apple Store,需要通过 TextFlight 进行下载使用,它很好地解决了歌词滚动的问题。

第二个是专辑图辅助 App Loud,尽管 Apple Music 的专辑图已经够大,够完整,但 Loud 的显示效果更完整,更加贴近全屏幕,Apple Music 目前的分享功能做的不好,我有时会用 Loud 进行歌曲截图,然后分享。

第三个则是听歌记录型 App Last.fm,Apple Music 由于并没有年度盘点,老牌听歌服务 Last.fm 做了一个很好的补充。你可以通过它得到你的收听报告。

精神消费:书与影

如果说物质的消费需要金钱的支撑,那么精神上消费开销则小了很多。

于我而言,精神消费莫过于书影音。

回顾过去的 2018 年,最让我感到意外的是,我只读了 12 本书。2017 年是 25 本书,2016 年是 55 本书。

我意外的并不是自己的阅读量下滑,因为我知道我的生活情景变了。

我意外的是我做了一个推算,如果我活到 80 岁,照这个速度,一生也不过看 660 本书。暂且不提追求读书数量好不好,只是这个数字真的太小了,这么多的好书,能读到的还是少数,以后还是尽量读经典吧。

这 12 本书中,我比较推荐大家读的是以下五本书:

  • 《什么是科学》                     语义层面解释概念
  • 《常识》                              梁文道的致敬
  • 《中央帝国的财经密码》         谈「税」
  • 《长乐路》                           外国人看中国
  • 《文心》                              面向初中生的写作书

2018 年电影看的比较多,有 102 部,不过现在再去看,很多都早已记不清剧情。

这些电影中,也推荐几部电影和剧给大家吧。

  • 《奥丽芙·基特里奇》三块广告牌的科恩嫂主演
  • 《四重奏》          日剧巅峰
  • 《追随》             诺兰处女作
  • 《一地鸡毛》       生活的本质
  • 《瑞克与莫迪》   写给大人的动画
  • 《革命之路》      爱情的本质
  • 《遗传厄运》      宗教恐怖片

播客:人生苦短,何妨一试

开头提到,我的 2018 关键字是声音的音,最后不得不提到播客。

我是一个播客爱好者,2018 年也上线了自己的泛科技播客 WEB VIEW。目前也坚持做到了 10 期。

无论是期数还是收听量,数字可能都不是亮点。而且这还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录音前你需要做充分的准备,包括选题、立题、嘉宾沟通到后期剪辑、平台分发,其实每一个都不容易。

那我为什么还要做呢,首先这是我喜欢的事情,我本身喜欢听播客,我认为播客作为一种声音介质有很强的陪伴性,你可以在你通勤的时候听,你可以在你晚上睡不着觉的时候听,你可以在健身的时候听,都无所谓。你当然也可以抱着吸收知识的目的去听,中文互联网播客尽管不多,但仍有高质量的内容。

而且最重要的是,播客算是 RSS 的一种复兴,在你分发到 iTunes 之前,你需要提供 RSS 源,尽管这有一定的技术门槛,但是这也保证了你内容的独立性,你不会被像荔枝,喜马拉雅,网易云,微信公众号这样的平台恶意审查下线节目,恶意插入片头广告。你是独立的,你也是自由的。这和互联网的最初有点像,尽管这有点理想主义。

年份没有意义,它只是一种人为定义

我们爱谈过去的一年发生了什么,我们都做了什么,其实这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自娱自乐,原因在于,无论是 2018、2017、2019、1900 都好,它们都只是一种人为的时间定义,时间并不会因为人类的某种叫法而变得间断,换句话说,2018 到 2019 其实对时间的流动没有影响。

所以我现在不会再把新的一年当成改变的起点,因为如果我能改变自己,早就改变了,不用等到 2019。而定义时间真正重要的地方在哪呢,向前看尽管意义不大,但是向后看是有价值的,正如这篇 2018 的盘点文章一样,你和我可以通过它来看到过去一年的流逝痕迹,以及对接下来日子的参考,我想,这就是这篇文章的最大意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