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大学的时候,借着社会实践的机会,我自己到上海、苏州、杭州玩了一段时间。第二年,我们专业在暑期组织了研修学习,全班同学一起前往宁波。两年时间逛了几个江南的城市,只觉得大同小异。每次游玩,不是古迹就是商业街,和我上学所在的北京和家乡太原,除了建筑风格和湿度略有不同,好像并无其他的区别。那个时候在我眼里,城市都是这样千篇一律的。

苏州、杭州

几年以后,等到我自己在苏州生活了很久,也多次去过周边的几座城市,我才开始意识到城市的气质是有所不同的。苏州地形整体上是平原,所以城市也像煎饼一样平平整整地铺开。中间的古城区节奏慢,很适合步行。外面的新城区则非常开阔,虽然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的工业和商业建筑,但丝毫不感觉拥挤,空地、绿地和公园随处可见。几年前来到苏州,是一个偶然中有一些必然的决定。偶然是因为,我当时主要求职的城市是北京,是在集团招聘选择城市的时候才看到了苏州。而必然的因素则在于,大学来旅游的时候我就在苏州度过了非常休闲舒适的几天,因而对这座城市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后来的经历也证明了我直觉的正确性,在苏州的这几年,这里的空旷、绿地、湖泊和慢悠悠的古城,确实帮助了我很多。这是一座很适合疗愈的城市。

相比起来,同样被古人比做天堂,杭州完全是另外一种风貌。杭州多山,自然风景更秀丽多样。不过杭州的风景,并非完全是自然所成,也有人的积极参与。西湖的疏浚,山间溪旁的造景,人的力量和自然力量无缝衔接,共同经营出了杭州的美感。相比之下,苏州的园林虽然精致,但几乎完全是人工所成,自然的灵气上就稍差一些。山水在风景上更加多彩,但对于城建却是不小的困难。在山区、西湖、钱塘江的夹击下,杭州的城市规划乃至人流也不可避免地被压缩形塑。也许是因为我没有在杭州长期生活过,每次去那边游玩,都要在不同区域之间移动,所以能格外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压力。如果长期居住,可能又是不同的感受吧。苏州典型的色彩是白色的,主要是古城区的建筑物。而在杭州,典型的色彩是绿色和灰黑色。层层叠叠的绿荫、云雾和附着了青苔的岩石,构成了杭州在我心里的典型印象。

北京、上海

其他生活和接触过的城市,还有两个一线城市:北京、上海。北京是严肃、规整和宽阔的,城市本身非常方正,道路本身很宽,建筑物到街道之间的空间往往也非常大。这样的形象符合它作为首都的定位。但是如果谈到居住和生活,实在是显得过于空荡和遥远,步行在北京市的大部分区域里都是漫长而无趣的。我记得大学在北京实习的时候,我很幸运地通过一趟地铁就能坐到公司,而且因为接近始发站和终点站,来去都可以坐到座位。但是从学校和公司走到地铁站的距离都非常长,这导致我每天回宿舍都非常疲倦。且路上除了柏油马路、绿化带和围墙,往往什么都没有。因为地处北方,到了冬天,只剩下深色的松树和灌木,其他植物都掉光了叶子,街道的色彩显得更加灰暗了。

上海则是完全不同的气质,狭窄而高耸。有人也许会说苏州是上海的后花园,但在我一个居住在苏州的人看来,上海就是我家门口的大商场。它非常精彩,偶尔去逛一逛是非常新奇开心的。但同时也过于嘈杂,所以我并不想自己住到里面。正如大家常常吐槽的沪币,说上海像商场,某种程度上也因为这里消费主义的色彩比较浓重。当然了,钱不禁花,不一定是上海的问题,也可能是我的问题。只是这座城市的气质里,似乎总是少一点松弛感。或者说,它呈现出来的松弛感,总让我觉得是非常精心设计出来的松弛感,缺少一种由内而外的自洽。

上海本身是经济导向的,而且因为地理因素,从近代以来经济地位一直非常稳固。这让上海的经济和社会“地层”非常丰富且完整。在外滩漫步的时候,可以看到不同时期,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力量在这里留下的痕迹。全部综合在一起的时候,带来非常奇妙的感受。不过换个角度,上海的这种丰富,又显得空心。什么是上海?上海是长江的出海口和我国海岸线的南北中点,他的身份来自于地理带来的经济上的优势地位。然而长江的泥沙始终在淤积,作为经济龙头的上海也势必不断向东漂移。假以时日,如果上海不再具备这样的地理优势,它又是什么?哪些东西会作为它的核心气质留下来?过去长江的入海口没有现在这样深入大海,海洋贸易也没有如今这样重要。其他承担过入海口功能的城市在时代中演化、凝固成了当下的样子。上海在未来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想必最终也会给出一个时代的答案。

家乡太原

最后谈谈我的家乡太原,在我离开它之前,自然也是没有感受的。就像生长在水里的鱼,恐怕对水也不会有什么认识。外出求学和工作后返回,才发现了它本身的特点。太原坐落在汾河谷地里,整个城市呈现出南北长,东西窄的地形。古代选址在这里,是作为军事要塞,把守山西南北的通路。而到了现在,谷底的地形对太原成了限制。从空中看,太原市已经几乎把整个河谷填满了。

小的时候,住在城郊的我觉得太原市已经很大了。不过现在,在苏州这样摊大饼的城市居住过,回去又觉得太原作为省会,其实很小。在大规模城镇化的时代,太原虽然仍然能从周边吸收人口,但山西省整体的人口却在外流。所以太原的面积,在我看来,可能并不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山西的整体处境,其实很像东北三省。都是以资源和重工业立足的省份,在国家经济转向制造业、服务业和对外贸易的情况下,多少有些无所适从。现在回乡对我来说,总会有一点淡淡的哀伤。太原的城市也在更新,但看到我生活过的一隅逐渐衰落,心情仍然不免受到牵动。

感受城市的困难

关于城市和人居环境,我觉得我的感受力才刚刚打开。对我而言,感受城市的气质如此困难,一方面是自己学习观察、培养感受力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有外界和宏观的因素。有时和朋友探讨摄影的话题,常常有人觉得街景千篇一律,没有什么好拍的。当这种感受成为一种共同的体验,就可以知道,有一些力量在抹平城市之间的差异。在我看来,这种力量就是城镇化和商业化。

我们社会近几十年来的主题,就是快速地城镇化和商业化的过程。这两个过程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快速城镇化,需要在短时间内为大量人口提供住宿、娱乐、工作的场所,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大量相似的、巨大的建筑。雅致而富有生活气息的小型建筑,是不可能满足这个过程的需要的。而商业化的快速发展,这代表着某些商业实体的快速扩张和复制。我在丽江古城旅游时,目视范围内,总能出现五家以上的鲜花饼店。商业化就是有这种力量,能够把原本有特色的东西变得稀松平常。当一个东西无处不在,失去了和某个地方,某种文化土壤的绑定,它本身所具有的意义也就一并被消解了。

作为想要好好生活的居民,我希望看到一个充满了个性、多样性和生活气息的城市环境。这也是我喜爱苏州,并且觉得它非常宝贵的地方。我也相信,在打下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我们的城市生活未来会向更加丰富多彩的方向发展。不过,我也不想单纯地批判快速城镇化和商业化。它们虽然消解了一些过去的多样性,但却为未来的多样性打下了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而且,欣赏事物的美往往需要距离。如同商周时的青铜礼器,当时的人们只会把它看成威严和权力的象征,到了今天我们才能欣赏它独特的美感。目前这些千篇一律的高楼和商业化的产物也一样,也许未来的某一天,我们会怀念这个生机勃勃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