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少数派 2020 年度征文 + 高效行动派」

缘起

2020 这一年, 我积极响应本市和单位号召,不给防疫工作添乱。从年头儿到年尾,从未踏出过我市边界一步。

同样也在这一年,我的声音和图像,伴随着多个视频平台,传播到了世界各处遥远的角落。

和很多老师一样,我一开始也是被疫情所迫,操持起了「主播」的行当。但是我觉得还是得给行为赋予足够的意义,就思考如何把视频做得更好。想要改进,就免不了要学习。我参考不少文章和课程,一步步了解视频录制、视频剪辑、视频发布、文案写作、宣传推广等方面的知识。当然了,也免不了买了很多配套的软硬件产品。

不知不觉,我就成了一名知识类视频 UP 主。居然还在 B 站上收获了数千粉丝。真是很令人惊喜。

当然了,这个过程中,也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坑也着实踩过不少。之前的文章中,我也为你介绍过不少视频制作相关的工具。但是不够系统。趁着少数派的这次征文活动,我做个完整的流程与工具梳理。

其实如果你对视频制作感兴趣,估计也看过不少相关的介绍和教程了。那我这段分享,有什么意义呢?

我用一个字定位本文的特色——懒。

以下的介绍中,你会看到,一个懒人,是怎么用最省(tou)力(lan)的方式,来做视频的。

障碍

回想最一开始自己零星做视频(大概是 17 年末开始),我是真的不愿意露脸。颜值不高,还只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我对视频质量的评判标准,还停留在对电视节目和视频平台自制内容的阶段。觉得至少得化个妆,穿得正式一些,才好意思出镜。

但是你知道的,我是个懒人。一想到这些麻烦事儿,我干脆就甩手不干了。

翻看我自己 18、19 年为数不多的教学视频,大多数都是屏幕录像,只做解说不露脸。但是 2020 年,录像变成了为本专业授课服务。我觉得还是有必要让本系学生认识一下我长啥样的。要不然也太没有成就感了。既然专业课视频已经没羞没臊真人出镜了,那其他的教学视频,也没有藏着掖着的必要了。

露脸的这个过程也挺有意思。一开始的时候,是我找太太录了一段视频。因为那时候我连自拍用的三脚架都没有。她举了半天手机,真做到了不颤抖,也是难能可贵。

好在录的内容并不长,实际上就是个开场白和结束语。之后的事儿,充分体现出我懒惰的程度——连续四五个视频里面,我反复用的,都是这同一套的开场白和结束语。最后连我自己都有些不好意思了。

场景

久而久之,我发现这不行。观众一打开视频,见到和上一个视频一模一样的场景,很有可能觉得点重复了,直接退出。

为了能自拍,我买了个几十块钱的三脚架,开始自己录像。

我看有的视频 UP 主为了增强科技感,后面放 4、5 个显示器。可惜我没有这么多科技设备可以炫耀,也没有这么高的预算。于是我就背对着自己的显示器,开始录。

但是问题很快就来了。我发现大家的注意力不集中。他们不再关心我的讲解内容,甚至私下大概认为我在前面叨叨很碍事儿。因为那时候,他们问的问题基本上都是这样的:

王老师,那个显示器什么牌子?多少钱?上面的挂灯呢?跟明基的比起来有什么区别?哎,你那个麦克风跟我的一样啊!哈哈……

我觉得,这不是一个产品品牌展示的节目。所以,我从那儿以后,就背对着一堵白墙开始讲。

为啥要纠结背景呢?其实我担心的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首先是出于专业敏感性,我不想在录制的过程中曝露过多的个人隐私。我是做情报学研究的,考核学生情报分析能力的方式之一,就是找一张包含窗外景色的人像照片,让学生定位出这是在哪个城市哪个小区哪个单元拍的。所以在对待隐私问题上,总会很慎重。

其实我又不是什么有钱人,不用那么怕招贼。第二个方面才是重点——怕让别人看出家里地方小,东西摆放乱。为了不把密集恐惧症患者吓跑,我希望把真实背景拿掉。为了这,我尝试过几种工具来自动抠图,甚至还专门做了一个视频给你讲如何不用绿幕就去除背景的效果。

 

一开始,我确实懒得用绿幕,因为在网上看过实物,个儿大不好收拾。后来发现一个迷你型的,可以放在椅子上,收纳简单不占地方,就买了一个。

实话实说,使用率不高。绿幕对光线要求比较高。光线不均匀,就会在抠图的时候有瑕疵。既然都有瑕疵了,那我索性就不用它了。

一位视频平台工作的朋友,估计是实在看不下去了,给我寄过来一个补光灯。我现在还一次都没有使用过。也是因为嫌麻烦。

于是,经过摸索,我录制视频的原则就是——不管场景(白墙就好),不调光线,不化妆……我常跟朋友说,自己是在挑战观众对视频美观接受度的下限。

流程

说说我探索之后逐渐确定的录制流程吧。我会把常用的工具,也穿插在其中,给你做介绍。

第一步,绝对不要一头扎进去录制素材。这样很容易做大量的无用功,比较让人期内。先把创意工作做好,就是想一个有意思的题目。

所谓有意思,就是话题得有人感兴趣。而且,你还得能够讲得出别人不知道的东西。

这个过程,离不开平时的积累。但是光有一堆笔记素材是不够的,你需要把它们灵动组织起来,这就得有个穿针引线的过程。得把自己平时的积累内容往一块儿归拢归拢,并且根据观众的需求进行合理剪裁。这个过程同时要求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交替运用,而且最好能做到非线性跳跃。只有这样,才能不落俗套。

我最近觉得顺手的工具,是一款 iPad 上面专用的非线性素材拼接工具,叫做 muse。这款工具的好处,是自由,给创意人的自由。你真的可以做到随手胡写乱画,在你搜集的文本、图片、视频、PDF 和各种摘录(excerpt)上,都可以用各种笔触来涂抹或高亮。这使得创意总可以不经意间,从笔尖里奔涌而出。

这时候你有的就不仅仅是一个有趣题目了。基本大纲和主体素材,也都在手里了。

很多人会告诉你,这时候你需要写逐字稿了。如果按照某些专业知识生产机构的规范流程,逐字稿会进行若干遍的调整定稿,然后你才可以正式录制。录制的过程中,可能还需要专业应用与设备提词。我哪里受得了这通折腾啊?!

懒人的解决办法,是有了题目和大纲之后,我就坐在白墙的前面,支好我的三脚架,打开手机,翻转一下镜头,开始录制。

这是不是太草率了呢?其实未必。在大纲确定的时候,你的表达欲望可能处于峰值。这个时候去写稿、改稿,确实有可能把细节打磨好。但是代价是很可能把最重要的能量(表达欲)无端消磨掉,或许得不偿失。

至于说录制的时候会有口癖(啊,这个……),那是自然的。只有专业人士,才能通过长期的训练,把它们消灭掉。不要对自己这个新手过于苛刻,慢慢提升就好。如果你要求较高,后面可以将这些段落逐个剪掉。但是大多数时候,我懒到不愿意剪,干脆原汁原味留着。

这里的录制,是有一个重要技巧的——在你说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的多说,不要怕啰嗦和重复。因为剪视频是容易的。大剪刀下去,不需要的内容就消失了。但是如果需要补充录制,那可就麻烦了。各种场景角度需要复现不说,有时候光线也会发生显著变化。甚至有的时候,连衣服都换过了……最重要的是,前面提到的表达欲(心理能量)可能早就被损耗光了。再重新坐下开口,你还能那么行云流水,激情四射吗?

时常有人问我,做视频用了什么专业的收音设备?怎么在画面里看不到?

正常,因为压根儿不存在「专业收音设备」。如果是娃娃们去上学的时候,我就直接对着 iPhone 11 开说。如果「神兽」们正在厅里面闹腾,我就关上门,把 Airpods Pro 戴上。这个降噪耳机,好像也具有简单的录音降噪能力。当然了,他们若是在外面大声闹唤的话,你很可能会在最终的视频版本里听到。

遇到讲错了的地方,我会拍一下手。这个动作会把声音变得异常。后面剪辑的时候,可以很容易定位与处理。

剪辑

录完之后,我一般紧接着做剪辑。原因很简单,时间久了,就容易忘掉其中的问题,于是就得花更多的时间来熟悉。好在我目前录制视频一般都不是很长,10分钟左右的居多,剪辑起来不会花费过多的时间。

从前我更喜欢在 iPad pro上面用 Luma Fusion 剪辑视频,原因是我的 2015 款 Macbook Pro 一动用 Final Cut Pro,风扇就会起飞。真是起飞,听得我都狂躁到想蹦起来。渲染花费的时间,比我视频长度都要长。但是我又有些难以割舍Final Cut Pro 带来的便利性,经常陷入两难境地。

好在去年买了那款 M1 芯片的 MacBook Pro以后,剪视频的感觉真是行云流水。风扇在 95% 以上的情况下,根本连转都不转。从那儿以后,我做视频的积极性也高了许多。

 

之前做教学视频,比较傻。因为不会剪辑,所以总是试图一镜到底。但凡中间出了状况(噪声乱入,口误等),就会悻悻地喊 cut,重新来过。这不仅耽误时间,而且总是把心情搞得很糟糕。

自从了解了剪辑的奥秘,我如释重负。尤其是掌握了Final Cut pro 和 Luma Fusion 后,我的好心情一下子多了起来。

说来也简单——除了同步解释操作过程外,人是没有必要追着场景画面走的,而是应该画面随着人的语言来走。就是这么简单的窍门,让我极大提升了视频制作的效率。

剪辑过程中,我会首先把那些不需要的内容先给它剪掉,形成一个粗剪的文件。这个文件是有留存的价值的。我会把它拷贝到我的移动硬盘上去进行备份,避免前功尽弃。

然后我会复制一个新的项目,合并片段之后调整速度到115%。这样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会觉得节奏不快不慢,正合适。在光凭语言和动作无以充分展现的部分,我会打上标记。然后去寻找与制作对应的视频或者图像素材。

这些素材,如果需要自己录制的话,我推荐 CleanShot。这是吕立青推荐给我的。这款工具特别好使。图像、摄像头、内外部声音,甚至是鼠标键盘的操作,全都能录下来。当然它也同时支持截屏和制作Gif 动图,基本上替代了我原先全部的相关应用。

如果这个过程中,需要我在角落出镜,我会采用 mmhmm。不需要绿幕,就能抠图。好像「人在画中游」一般。mmhmm 的用户做了许多有创意的视频讲解方法,感兴趣的话你不妨搜一下看看。

这些东西放到 Final Cut Pro 里面,可以非常轻易对速度进行调整,利用前面打好的标记进行对齐,然后做一些简单的拉伸缩放,就和原本的内容讲解融为一炉了。我觉得没必要弄太多的素材加入。放一些如同佐料,提味儿。太多就容易让人觉得腻了。

成片做好后,我曾经尝试过上字幕。好几期的视频,都用讯飞听见加了字幕。一开始傻,直接把视频上传上去,1.5GB 的文件光上传就得等老半天。后来发现 Final Cut Pro 可以非常方便输出音频,小巧玲珑。于是这个过程被大大缩短了。

后来,我懒到干脆连全片字幕都省了。一方面是我对自己的普通话有信心;另一方面,是我看到了许多 UP 主采用字幕来提示和订正讲错的地方,或者把容易有歧义的语句加以说明。这样的字幕,作用更加突出。

发布

按照视频平台的要求,我会制作一个封面。封面的制作流程,也是按最省事儿原则来办。我对于图像处理工具一窍不通,PS 我不会用。我用 Keynote 选一个最简化的背景,在标题上面写上几个关键词作为提示,然后把自己头像放上。

头像是从视频里面某一帧截取出来的。这里又得抠图。好在我有 Clipdrop。利用人工智能自动扣图,效果很好。Clipdrop 要付费订阅的。上次看我的研究生张晋用的免费在线工具,效果也不错。

视频制作完成之后,我一般会写一条介绍语,然后选一个比较好的题目。一开始我把题目起得很短,觉得言简意赅为佳。后来发现,没必要给自己设置这样的高难度。写得让别人看明白讲啥,就可以了。经过统计,视频网站工作人员给我建议的标题,往往能获得更高的浏览量和反馈数。这方面我还得好好学习改进。

视频上传发布这事儿,挺讨厌的。需要发布的平台比较多。互联网被巨头们整得千沟万壑,互不联通。所以要想要更多的观众看到,就得多往几个平台上传内容。希望能早日组建个团队,帮我处理这些问题。

结语

这就是我目前录制视频的主要流程和工具使用心得。我用行动向你证明了,懒人也是可以当 UP 主的。希望文中介绍的流程与应用,对你能有帮助。

如果你一直有打算,却还没下定决心做视频,我强烈推荐你试试看。做视频,尤其是知识类视频,也属于「公开创作」的一种,不仅可以树立品牌、扩展链接,也是可以积攒认知的。

如果你是个专业级视频UP主,欢迎留言帮我诊断一下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推荐更顺手的工具应用,也分享给大伙儿。谢谢!

感谢少数派的年度征文活动,给了我一次梳理视频制作流程与心得的机会。谨以此文,纪念这特殊的一年里,我们每个普通人的行动。

题图: Photo by Sam McGhee on Unsplash

延伸阅读

如何用内容分享打造你的影响力?

大块的写作时间?这个时代,它是奢侈品

如何拯救你的写作拖延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