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年度征文入围作品

本文是「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征文活动的第 21 篇入围作品,想了解如何参与本次征文,赢取各种丰厚奖品,你可以 点此查看 活动规则和奖品清单。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每当讨论 「iPad 的生产力」这个话题时,争论双方都会默认一个前提:个人电脑是有生产力的。于是争论的焦点在于「iPad 能不能取代电脑,达到和电脑一样,甚至更高的生产力?」。

然而在我看来,个人电脑也不一定有生产力

下图是简单地模拟立方体内的火焰(位于立方体底部一点),在 20 秒内变化的过程。相较于真正用于科学研究的大型模拟项目,这次模拟的边界条件十分基础,去掉了复杂的现实条件约束,尽可能减轻了计算负担。

20 秒的二维火焰模拟

但在我的老款 13 寸 Macbook Pro 2014 上,整个运算的时间需要十余分钟。上图只展示了二维的模拟成果,如果是运算三维空间内的变化,所需时长超过两小时!也就是说,如果我的代码有一个字符的错误,我一个上午的等待就白费了。这样的电脑称得上「生产力设备」吗?

Julich 研究所的两台超级计算机

而如果我用工作单位的超级计算机 JURECA(在全球超算里,计算能力排名第 29 位),加上网络延迟和排队时间,可能在半分钟内就能获得三维模拟的结果。根据设备的每秒浮点运算次数(FLOPS)大致换算,把 Macbook Pro 平铺相接,大概需要 2.5 个足球场面积,所有的 Macbook 计算力总和,才能与 JURECA 相当。对于科学计算模拟的任务来说,超级计算机才意味着生产力。

13寸 Macbook Pro 2017 版本的 CPU

什么是生产力

对于个人电脑,我们需要对它的「生产力设备」光环祛魅。

没有哪种设备绝对比其他设备有「生产力」。能帮助我们工作,产出成果的设备,都算生产力设备。对于梵高和毕加索,一本记录灵感的 Moleskine 就算生产力设备。而对于我来说,方便我写计算代码的 Macbook ,也是生产力的一部分,和超级计算机带给我的生产力并不冲突。

对于 iPad 的生产力讨论,首先要将它从「个人电脑的替代品」的定位中剥离。就像超级计算机和 Macbook 之于我的同等地位,iPad 和个人电脑也要当做两类独立的设备来讨论其生产力。

然而从当下的实际体验来看,我们能明显地感觉到「电脑的生产力强于 iPad」。那么这种差异是从何而来呢?

运算能力没有限制 iPad 的生产力

在上面超级计算机的例子中,设备的运算能力成了超级计算机和个人电脑生产力的衡量标准。而比较起个人电脑和 iPad 时,电脑呼呼作响的风扇,不停闪烁的指示灯,似乎暗示着它的性能要比 iPad 碾压级的强劲。iPad 的运算能力真的影响它生产力的一道坎吗?

当前的现状是,仅从理论性能来看,iPad 的运算能力并不一定比电脑差

barefeats 去年选取了两款最新的 13 寸 Macbook Pro 和几款 iPad Pro,进行了运算能力的对比。尽管受到架构、系统、跑分软件等因素的影响,最后结果并不能完全反映设备间的绝对差异。但是大致趋势可以判断出来。

运算能力评测对比

以单核性能来看,最新款的 10.5 寸版本 iPad Pro 与 2017 款 13 寸 Macbook Pro 的跑分差异仅为 15% 左右。考虑到这款 Macbook Pro 所配备的 CPU 可以算作中端,我们可以大胆的下一个结论:iPad Pro 的计算能力,相比笔记本电脑的平均水平没有明显的落后

尽管两者之间的运算能力还是有优劣之分,但一方面依赖设备计算能力的工作仅存与科学计算模拟、3D 建模或视频编辑等特殊工种,90% 普通用户接触不到;另一方面对于大数据、机器学习或者云计算等对运算能力有着怪兽级需求的任务,这两类设备的运算能力其实都是沧海一粟, 15% 的差异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如果说运算能力不是让我们感觉「电脑比 iPad 生产力强」的原因,那么真实的差距在哪呢?

与个人电脑的交互方式系统架构的差异,限制了 iPad 在一些工作场景下的生产力。

软件生态不同,使得 iPad 的生产力场景被限制

尽管 iOS 其实就是精简 macOS 而来,但是苹果对 iOS 开放程度的限制,以及 macOS 的 17 年历史(从 2001 年 Mac OS X 10.0 发布开始算)所积累下的第三方生态,让 iPad 目前还没法取代 Macbook 或者 PC。

iPad 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很多桌面应用还没有功能齐全的 iOS 应用

不用去看 ArcGIS 这类极其细分专业工具,就是普通用户都耳熟能详的 Word,其桌面版和 iOS 版都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Word for iOS 的界面

如果以 iOS 版 Word 不能插入复杂公式为例,可能不会触到大多数用户的痛点。但我想 Word for iOS 缺乏根据插图编号,自动生成和更新图片目录的功能,会让不少用户深有感触。不管你是学生还是白领,都需要这个功能列出报告里的图片,方便他人寻找插图。在 Word for iOS 上你就需要手动编写,一但编号顺序有变化,只能再手动修改一次。毫无生产力可言。

iPad 在软件生态上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之前在桌面平台已经完善的生态圈,没法复制到 iOS 中

Python 作为 IEEE(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计算机科学领域最重要的组织之一)评选出的2017年度最受欢迎的编程语言,在个人电脑上进行开发,各个平台自然是支持的非常完善的(macOS、Windows 和 Linux 等)。

但在 iOS 上,以知名的应用 Pythonista 为例官方打出的口号是:

A complet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for writing Python™ scripts on your iPad or iPhone.

尽管它本身功能非常全面,甚至通过第三方工具的形式,可以通过pip命令安装其他开发者写的第三方包。但是由于语言限制,并不是所有第三方包都可以顺利在 Pythonista 中运行。我自己就尝试过安装 VTK 绘图包,因为它的代码中混合了 C++、Java 和 Python 语言(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但是不妨碍理解),在 Pythonista 就不能顺利运行。对于当时要做数据可视化的我来说,iPad 就是无法胜任的,只能选择在 Mac 中工作。

Pythonista 也可以制作一些图表

那些诞生于 iOS 之前的专业应用,或者极其细分的专业程序,在 iOS 上仍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无法让专业人士转移自己的工作流程到 iPad 上。

交互设备不同,使得 iPad 的生产力场景被限制

桌面设备的输入设备是可以精准操作的键盘和鼠标,输出设备的屏幕尺寸大小不限(外接显示器)。相比之下 iPad 的交互设备主要依赖尺寸固定的触摸屏和手指,这也使得它的使用场景被限制。

在 iPad Pro 的发布会上,苹果特定为了它拍了一部广告片。片中各行各业的人用 iPad 从事一些之前只有电脑才能完成的工作。其中一位建筑从业者拿着 Apple Pencil,用 iPad 打开了一份建筑草图。

且不说 iOS 版的 AutoCAD 在功能上完全不能与桌面版相比(软件生态的限制)。用手指触摸,或者 Apple Pencil 去画 CAD 草图,以我土木工程本科学习的经历,个人认为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的。不同于画家的收集灵感用的草图,建筑图纸要求极其精确,一厘米的错误,可能导致施工时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浪费。

除了手指(或者 Apple Pencil)比不上鼠标的精度所造成的生产力缺失,显示屏幕的尺寸也会对工作效率有所影响。

还是以画建筑图纸为例。即使出现了黑科技使得在 iPad 上也能方便地精确绘图,我的 27 寸外接显示器能显示足够大的工作区域,不用反复进行缩小查看细节,放大调整绘图区域的操作。而这些操作即使是在 12.9 寸 iPad 上,我想也是必不可少的。虽然不像鼠标和 Apple Pencil 间的区别那样显而易见,但实际工作中也会降低不少工作效率。

这么一看,软件生态和交互方式的区别,造成了「电脑比 iPad 生产力强」的印象。似乎也可以得出一个大家口中常听到的结论「iPad 买来娱乐还可以,生产力还是靠电脑吧」。

iOS 和 iPad 的硬件,让它有了生产力

但是如果回头去看 iPad 的软件生态和交互设备,它并不是比电脑差,而是不同。

iPad 并不是装了一个阉割版 macOS,也不是配了一套差劲的鼠标和屏幕。iPad 的 iOS 和触摸屏,以及配套的硬件,正是它生产力的来源

iOS 带来的生产力

虽然 iOS 的历史相比 Windows、Linux 等系统非常年轻,不大可能「取代」这些桌面级的系统。但是它也有不少让桌面系统的羡慕的应用。

Collector for ArcGIS 就是一款 iOS 上的专业向应用。利用它你可以方便的收集和更新地理信息。对于测绘人员来说,以往外出田野调查都需要戴上专业的设备,先采集地理信息,再手动记录在图表或者电脑中,回去办公室再更新绘制的地图 

Collector for ArcGIS

现在如果精度上没有特别的要求,就可以将采集、纪录和上传数据放在这款应用中完成。本科的一门专业的课程作业是校对一片区域的街道位置,再进行重新规划。我就使用过它完成测绘任务,测绘任务一下午就全部完成。不谈体力消耗上的差别,光是时间上就节省了大半。

硬件带来的生产力

谈到鼠标和 Apple Pencil 的差异,可能我们会本能的认为精度上的差异决定了两者的优劣。但是 Apple Pencil 在需要书写笔记的场景下,恰恰对鼠标和键盘有着压倒性的优势

在德国的大学里不会要学生去买教科书。而是一学期老师上课的板书,或者每节课配套讲义就构成了这门课的教材。这就要求学生在上课时尽可能快速抄笔记,动作慢了老师是绝对不会下课了把 PPT 发给你的(貌似是由于 PPT 内出现的图片的版权问题)。如果使用电脑的键盘来输入,速度很难比手写快,特别是身为工科生,大量公式是不可避免的,这就更雪上加霜了。

Notability 的界面

而从上学期开始,我借助 Apple Pencil 和 Notability,完全实现了笔记的电子化。Apple Pencil 虽然精度比不上鼠标,但是它完全和笔类似的使用体验,在手写笔记方面完胜鼠标。在 iOS 上我还会使用 Apple Pencil 在 MarginNote 中对 PDF 进行批注,虽然 Mac 上的 MarginNote 也有手写的功能,但是我一次也没用过。我想在 Mac 上用鼠标手写笔记,八成会变成个灵魂画家吧。

相比 macOS、Windows 这些动辄几十年的老系统,iOS 在软硬结合上比他们走的更远。虽然有很多工作场合电脑也能完成,但是在 iPad 上的软硬结合使得体验更佳,工作效率也随之提高。我们下面举几个例子管中窥豹。

批阅 PDF

PDF 阅读对于电脑来说不是什么难事,但在 iPad 上这件事完成的更加自然。

一次回国的飞机上,身边一位穿着西装的商务人士拿着第一代 iPad,以半卧的姿势蜷缩在座位上,看一会 PDF 文档,大概太过疲劳就又睡过去。睡醒手顺手就解锁 iPad,继续以半卧的姿势看 iPad 上的文档。如果没有 iPad,他会拿笔记本电脑也这样的姿势工作吗?会拿着纸质文档在昏暗的机舱里看 PDF 吗?我想即使他有这个意愿,也很难像用 iPad 一样有效率。

在 iPad 上批注 PDF

在 iPad 上阅读 PDF,根本不用担心带没带想看的那份纸质文档,各类云同步会让你随身携带一整书柜的文件;不用担心周围环境如何,特别是 iPad Pro 带有的 TrueTone 和 Night Shift 技术,能让眼镜更加舒适。iPad 比电脑也更加便携易拿。如果需要修改或者批注文档,用 Apple Pencil 明显比键盘来的自然。

这让自然和高效的体验,对于需要大量阅读 PDF 的商务人士来说就是生产力。

扫描文档

我至今仍记得,当我说我用 iPad Pro 扫描出的文档分辨率,比办公室里那台一千多欧的复印机还高时,同事发出的惊叹和质疑的眼神。

iPad 上的摄像头,通常被当做一个「多余」的拍照设备。但是如果用 Scanbot 扫描,就能基本完成精度要求不是特别高的任务。电脑也有摄像头,但是无论是分辨率还是使用方式,都很难和 iPad 的摄像头相比。

对于商务人士来说,扫描名片或者文档几乎是每日日常。iPad 就给了他们随时随地完成这件事的自由,不必一股脑带着资料去公司的复印机前排队。

iPad 的轻薄带来的好处

虽说现在的笔记本也在往轻薄的方向发展,但是以 iPad 目前的重量,就能把不少人从办公室中解放出来。

Ulysses 的 iOS 版基本完整的复刻了 Mac 版上的功能,即使是自定义样式,也可以通过网络云同步到 iOS 版上。这使得如果你是使用 Ulysses 来写自己的报告,就完全不用正襟危坐在电脑前。拿着 iPad ,去阳光下躺在躺椅上,就可以完成任务。

Working Copy 的界面

上文举了 Python 的例子来证明 iOS 在软件开发上的限制,但不意味着软件开发者就享受不到 iPad 的福利。Working Copy 是 iOS 上一款 Git (程序员之间进行代码协作的工具)客户端,它提供了完整的 Git 图形操作,使得如果程序员不是要大段的写代码,带着 iPad 去度假,也能和办公室的同事保持工作进度。

从传统的纸笔到桌面电脑,进而进化到笔记本直到现在的智能手机。上一代的计算设备并没有因为新一代计算平台的出现,就完全彻底的消亡。

iPad 的出现,不会替代笔记本电脑,而是独立为一类新的计算平台。它的 iOS 系统和硬件特性,就它生产力的来源。

找到最大的生产力设备——iPad & 电脑生产力象限图

设备的多样化自然给了我们更多的选择。写文章可以在 Mac 上完成,也可以在 iPad 上配合 Smartkeyboard 完成;速写既可以在纸上完成,也可以在 iPad 上配合 Apple Pencil 完成。比起以往的泾渭分明,现在设备间的界限变得模糊。那么对于一项任务,我们该选用什么样的设备完成呢?

一项任务所需的软件生态和交互硬件,决定了什么样的设备能发挥最大的生产力。

iOS 和桌面系统的软件生态不能粗暴的以系统架构的简易程度进行划分,真正产生影响的因素,在于背后的开发者参与的程度,从而导致了软件生态更适合大众的普遍需求,还是细分领域的专业需求。

iPad 与电脑的软件生态

桌面系统能覆盖绝大部分的需求,自然它的生产力也就更高。例如前面提到的软件开发、排版等工作,都是 iPad 目前无法涉足的。但是从另一头来看,iPad 满足了一部分原来是由桌面电脑来完成的任务,并且能让工作效率更高,例如 PDF 的阅读等。

同样地,iPad 和电脑的交互设备不能一刀切的以精准度划分优劣,而是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趋势。

iPad 与电脑的交互硬件

除了在精确的绘图工作中鼠标有着绝对的优势,其他方面 iPad 所代表的「模糊定位」的操作其实已经能满足绝大多数场景。特别是 Apple Pencil 的加入,让纸张这种电脑都没有干掉的媒介开始变得岌岌可危。如果不是情感上或者习惯上的约束,人类对用纸记录信息的需求会越来越低。以 iPad 为第一台设备的一代成长过后,可能会反问我们:为什么要在纸上写字?

既然已经分清了这两个维度对设备的划分,如果现在把这两个维度综合起来看,会发生什么呢?(如果看不清请右键点击,选择「在新标签页中打开图片」)

iPad 的生产力象限

当我们综合考虑软件生态和交互设备这两个维度后,会发现几个有趣的结论:

  1. 只能在电脑上的完成的任务越来越少了。比如软件开发,绘图等;
  2. 既能在 iPad 上完成,又能在电脑上完成的任务,可能在 iPad 上完成的体验更好,生产力更高。例如画思维导图、阅读 PDF 等;
  3. 一些目前在电脑上完成体验更好的任务,可能将来会在 iPad 上体验更好。例如文献管理,Git 管理等。

那么,我们有绕回最初的问题:iPad 会取代电脑吗?

iPad 是 iPad,电脑是电脑

从 iPad & 电脑生产力象限图来看,的确能看出 iPad 在越来阅读的场合变得更有生产力。但是在短暂的可预见的时间段内,iOS 不大可能追上 Windows & macOS 所积攒下的软件生态,在 iPad 上没法精准定位的问题,也不会得到解决。

iPad 不会取代电脑,不是新一代电脑。有种生产力设备就叫 iPad

从最开始以为 iPad 的生产力不如电脑,到发现 iPad 也有自己独特的生产力场景,再到以为 iPad 会取代电脑,直到缕清了生产力象限图我们才意识到:

iPad 和电脑是两类独立的设备,互相不是替代关系。

作为使用工具的人,留给我们的问题是:我们能发挥它们最大的生产力吗?


在 今年的年度盘点活动 中,我们再次举办了年度征文活动,以「我是少数派,这是我的 2017」为题,回顾一下你在 2017 年的变化,将这些变化带来的思考分享给大家。

你仍然拥有两个月的充足时间,最开放的选题,最自由的投稿方式,来赢取我们为你准备的丰厚大奖。你可以 点此 了解详细的征文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