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与我的数字生活」年度征文入围作品

今年,我们在  2016 年度盘点 中举办了一次大型年度征文活动,鼓励大家围绕「数字生活」为主题,回顾刚刚过去的 2016 年。我们给予最开放的选题、最自由的投稿方式、有史以来最丰厚的 奖品,以及跨越春节的两个月充足时间,等你参与。你可以 点此查看 活动规则和奖品清单。

本文是「 2016 与我的数字生活」征文活动的第 21 篇入围作品,我们会在两个月的活动期内,不定期从收到的投稿中挑选发布优秀的文章,你可以 点此查看 之前的入围文章。所有经此发布的文章,即为已入围征文活动。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少数派仅对标题和排版略作调整。


说到健康,我们很难忽视现代生活方式所带来的挑战。时常会看到一些思考和提议,关于暂时离开数码设备,多运动,量化自己… 可是,像我这种对时间吝啬,就是想无时无刻在数字世界工作和生活的人,有没什么办法能让我在使用数码设备的同时,拥有相对舒服和健康的生活呢?

我在 2016 年做了一些相关的改变和尝试,过程中有惊喜,也诞生了很多想法。这些努力对于改善健康的实际作用,并不都有严谨的科学根据,它只是我寻找更舒服的生活姿势,降低身心疲劳和不适的一些主观尝试。也正因为主观,不成系统,才更有分享和交流的价值。

从「看」到「听」

在我看来,我们头部最容易疲劳的器官大概是眼睛。如果眼睛容易酸胀,那么腾出一部分眼睛的工作给耳朵,是最简单可行的方式。例如可以听播客来了解世界和观点,听有声书来替代部分阅读。耳朵的疲劳和眼睛相比,不敏感,只要音量控制得当,长时间使用也不容易感觉到不舒服。

我还会打开 iOS 的语音辅助功能「朗读屏幕」,对于部分文本信息,通过两指从屏幕顶部向下轻扫来朗读。实际上,它朗读的不仅仅是当前屏幕,而是整个文本区域的内容,比如一篇文章或网页。即使回到主屏幕,也能继续朗读,并作基本的控制。当然,生硬的语音效果和真人朗读的差距还很远,我只会在部分情况下,选择传递较少情绪的特定内容来用这种方式听。

有趣的是,从眼睛到耳朵的转换,不仅仅是所使用的器官不同,也不仅仅关乎于健康,它对于接收信息之后的理解和记忆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每个人都有自己偏好的学习类型,他们更为擅长用某种器官来学习或感受世界。其中两种就是「视觉型」和「听觉型」。视觉型对于看到的文字和图像记忆深刻,即使听别人说话,他也希望能够看着对方,从对方的表情,动作中来加强自己对听到的信息的理解和记忆。所以,看一场演讲和听一场演讲的效果,对很多人来说都是完全不一样的。而听觉型,对于纯声音信息的感知能力更强,可能你在和他说话的时候,他都不希望一直注视你,会左看右看,并且同时作思考状。

在大量接触播客和有声书后,我才注意到自己就刚好属于那少部分的「听觉型学习者」。某次打算去一个正式场合凑热闹,突然被告知自己也要进行简短的讲演,因为驾车前往,几乎已经没有时间准备,我的临场发挥能力又非常糟糕,慌张之下,我花了五分钟将需要讲演的内容提纲迅速输入到 iPhone 的备忘录中,在接下来的驾驶过程中,使用手势触发上文提到的朗读功能(这也是朗读功能对于安全性的贡献,安全就是最基本的健康保障),听了几遍,在到达现场后,竟然出奇地条理分明,记忆清晰。事后我再尝试去阅读同样数量的自己写的文字,记忆的效果差很多。这个事例,如果用语音录入的方式录入手机后播放,也能实现,只是因为语音的输入是线性的,很难在短时间内来回修改其中的部分段落,每次错误可能都需要重头录起。

总之,在电子设备的辅助下,用更适合自己的方式转换视觉为听觉,不光减少了单一输入造成的眼睛的不适,也许你还会和我一样,有其它意外收获,并且从此乐于使用「听」这个更不容易造成疲劳的信息接收方式。

更舒服地「看」

在不同的光线环境下,不同的操作系统、屏幕和应用,都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除了根据环境亮度自动调节屏幕亮度的功能,另外一个最简单的方案就是「夜间模式」。

关于夜间模式,存在一些争论。曾经看到一篇博客指出:在屏幕的显示能力以及亮度调节能力已经非常强大的当下,「夜间模式」只是一个跟风的伪需求,用户实际上并不需要它。我非常不赞同这一观点。原因如下:

1. 关键时刻,夜间模式可以维护生命安全

拿汽车举例,现在的汽车,为了凸显科技感,中控屏幕做得越来越大。在黑夜中行驶,如果车内有任何物体亮度很高,驾驶员对于车外的视野将变得非常不清晰,严重影响驾驶安全。一点不夸张,这和对面车或者后车开着远光,导致你几乎看不见路的原因相同。

因此,车内的导航或控制屏大多会有夜间模式,很多配备自动大灯的车,当车挡风下方的光线感应器感应到外界光线变弱,比如日落或者进入了隧道,会自动开启车辆大灯,同时将整个导航的界面切换到夜间模式,确保行车了安全。在车内使用手机,使用手机作为导航工具,或是边走夜路边使用手机,都会有同样的问题存在。

2. 白底黑字并不是唯一合理的显示方式

实体世界的内容呈现受限于材料本身,例如白纸 + 黑色油墨,是更节约成本的做法。而在非常灵活的电子屏幕上,我们就应该止步于「模拟现实」本身,而不去探索其它可能吗?更何况在很多屏幕上,深色模式更省电。

3. 个性化需求

很多应用中的夜间模式,也可以理解为「暗色模式」或「深色主题」(如 Reeder、Linnk)。它的对比度和普通的显示模式很接近,能很好地同时适应夜间或弱光条件,因此它并不只有在夜间才会使用,其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主题配色,不仅仅是功能性。因此「夜间模式」的使用场景不应该被狭隘地理解。

4. 更舒服是事实

可以做一个简单的尝试:在非常弱的光照环境下,在同一显示亮度下,如果将普通显示切换为夜间模式,眼睛不会有不适,但是反过来,从夜间模式切换到普通模式,立刻会觉得很刺眼。

有夜间模式,自然需要考虑日间模式和夜间模式之间的切换。这一切换的功能设计,其实比我想象中的更复杂。现在各类应用中「夜间模式」的切换方式,一般分为这几种:

  1. 根据环境光亮度自动切换
  2. 根据日出日落时间自动切换
  3. 使用者自行设定切换时间
  4. 在设置项中或使用手势手动切换

在手机上,我最常用的是最后一种:手动切换。它看似是最愚蠢、最基础的,但在我的使用场景中,它是唯一灵活,可以胜任我的工作和生活的。

先来说说我认为的前三种自动切换的问题所在:

「根据环境光切换」大多有一个触发阈值,而非线性变化,其次,屏幕对光线作出的反应,不止夜间和日间模式这一个变量,手机屏幕本身的亮度也在跟随环境光变化。

假设你最理想的显示亮度是保持屏幕光源始终高出周围环境 30%,而因为阈值以及阈值两端显示效果的巨大反差的存在,这种理想情况几乎无法实现,在阈值附近会遇到尴尬:日间模式太刺眼,夜间模式又看不清(屏幕亮度已经变得很弱了,突然又变成了对比度更低的夜间模式)。

更何况,手机光线感应器在特殊环境下本身就适应能力有限,比如当我赖床时,面对的是阳光充沛的窗户,我的眼睛面对的背景光源,是在手机的正后方,但我们都知道,手机的光线感应器是在正前方的面板上。也就是说实际的使用者和电子设备对于光源的判断,并不一定来自同一个方向。

「根据日出日落时间」的自动切换方式更不符合使用习惯。我们是为了在不同背景光源下保持舒适,而非只在阳光下使用。所以除非你的工作环境一直在室外,并且基本不受任何强烈光源的影响,其它情况下,这种切换方式在每天晚间,都可能给你添乱。

至于「自行设定时间」,可以大概符合环境的切换,但是受个人生活规律的影响很大。

以上三点都不够完美,但它们设计的初衷确实是尽可能地跟随你的环境去变化,满足你的需要。我更倾向于使用快速的手动切换,配合自动切换作为辅助。在自动切换没有如期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快速地手动切换。这里的关键是「快速」,我指的是 TweetbotCastro 那种便捷的手势切换方式,在任何界面都可用。

我如此钟爱夜间模式是有原因的。2016 年,我的宝贝诞生了,为了在同一个房间看护宝宝,并且让她有更好的睡眠,我必须要在黑暗中与手机和电脑屏幕打交道。为此,我甚至有时会打开 iOS 和 macOS 的「反转颜色」辅助功能,去使用一些不得不用,但是没有夜间模式或深色模式的,文字内容为主的应用,例如使用 Spark 编写邮件。 对了,这个辅助功能的切换方式比其它任何一种都要来得便捷,可以设置为连续点击 Home 键三次即可触发。

其它还有一些智能的显示优化方案,例如 iOS 上的 Night Shift 以及 iPad Pro 上的 True Tone,不一而足。希望类似的技术能够应用到几乎所有的屏幕上,成为标配,特别是应用到外接显示器以及客厅电视,也期待未来有更多新的显示方案出现,让所有人随时随地,更舒服地用眼。

坐下去,站起来

工作状态需要全情投入,注意力高度集中。为了健康,我尝试过站立式办公,体验下来的结论是:站立办公可行,但只能作为辅助。

和上文提到的「输入方式影响思维模式」的情况很类似,在尝试纯站立式工作的过程中,因为不习惯长时间站立,腿部和脚部会经感觉劳累、酸痛、不自觉地想活动... 这些都会导致分心。而屁股相对不敏感,早就已经习惯了凳子,在坐的状态下,所有精力都可以集中到头部和上肢,从而产出最高效率。

因此,在工作期间,我会尝试「站立」和「坐」的交替变换,大部分时间坐着,执行最需要专注的工作,少部分时间站立,减轻长时间坐着对身体的伤害。 另外,仅仅是「坐」也有很多讲究,高脚的吧台椅、马鞍椅、躺卧椅等等,每一种姿势都是一种不一样的体验,没有绝对的完美,最好因地制宜。

游戏也是运动

自从毕业后,很少接触大型的主机或 PC 游戏,唯一例外的一类是自己一直热爱的模拟赛车游戏,从 Live For SpeedSimBin 系列,再到最近的 Assetto Corsa

很幸运,Assetto Corsa 在可以接受的画质下,能够流畅地在我的 15 款中配 MacBook Pro 上运行(上图就是用 MBP 外接电视的实际效果)。 在游戏过程中,虽然眼睛仍然面对着显示器,但因为使用的是 赛车游戏外设,这种状态下身体的使用和工作状态相比有很多不同。

1. 手指更放松

在工作过程中,敲击键盘、鼠标点击、触控板滑动等,都是依赖手指和手腕的配合。而在模拟赛车游戏过程中,只有使用拨片式换挡时,才会使用到手指,并且它和使用握力器非常相似,其余时间,手指都可以得到放松。

2. 活动上肢下肢

力回馈方向盘可以模拟真实的赛车过程中的路感,如果把它回馈力度调节较大,在激烈驾驶的过程中,提供的强大的反馈可以锻炼到整个上肢,另外,因为独立换挡器的存在,还能够变换不同的使用姿势。双腿自然也不会闲着,离合器、刹车和油门,特别是刹车,需要较大的力量才能踩下,而在竞赛的过程中,这三个踏板大部分时间都是需要踩到最底部。

3. 更多地活动眼睛和颈部

工作过程中,在面对屏幕时,我大多时间是盯着一小块区域或者跟随鼠标移动的,对于眼球的跟随速度没有太高的要求。而赛车竞速在大多数情况下,需要非常快地切换眼睛或者左右转动脖子,例如入弯前观察弯心,弯中观察出弯点,超车和被超车过程中观察后视镜和侧窗的并行车辆。(感兴趣的可以看这个 F1 车手眼球追踪 视频)虽然电子游戏和真实情况有差异,但如果有 三块显示屏作为模拟,或者是 VR 设备,可以体会到真实赛车的很多乐趣。

4. 更健康地使用背部

在工作椅上工作时,一旦精神投入,经常会不自觉地将身体前倾来靠近显示器,这样整个背部是处于悬空的状态。而在模拟赛车游戏的过程中,因为要踩踏板,还要保持固定的位置来感觉车辆位置,几乎不可能将背部离开椅背。很多人体工学的工作椅,就是从赛车座椅的设计灵感而来。在真实赛场,每个车手都有根据自己背部和臀部的形状来量身定制的座椅,确保每一块区域都能提供最佳支撑。其实这种订制的座椅,才是我心目中理想的工作椅。

模拟赛车同时锻炼了我的手、眼和反应力,更重要的是,满足了一颗爱玩的心。这类游戏虽然相对小众,但我相信未来 VR 和体感的结合,能够让很多游戏从原来的键盘鼠标的操控方式中解脱出来,真正让玩家站起来,动起来。在不考虑沉迷的因素下,那将是一种更加健康的游戏方式。

管理精力

桌面设备布局

如果需要输入文字,我会仅仅使用 Mac Book Pro 的屏幕,或者仅仅使用外接屏幕,同时打开 macOS 的全屏,或者分屏模式,一边是 Safari 或 MindNode,一边是文本输入。

如果是设计工作,我会使用笔记本 + 外接显示器的组合,来追求更高的效率,笔记本显示参考文件、Finder 等等,显示器大屏幕全部留给 Sketch。 同时,我还尝试过两种不同的排布方式,如果笔记本和显示器使用上下排布,可以更方便地使用触控板,但两块屏幕都在视野最集中的范围内,视觉上难以区分主次,再加上几乎会牺牲掉下方的笔记本屏幕顶部的状态栏的功能,例如 Unclutter、拖放窗口来移动到其它桌面的功能等等,所以一般在一边观看直播,一边工作的情况下使用,不错过直播最精彩的部分。

而其余大部分时间,为了合理地分配注意力,使用的都是左右排布。笔记本支架使用的是 mStand (Rain Design) ,显示器是 Dell,因为自带的支架就可以任意调节高度、方向和角度。

首屏布局

我在 iPhone 中把常用应用放到主屏,但在最下面一排留出四个自由的空间位,根据实际情况动态改变,可以完全空着,也可以放一个或最多四个应用。

例如,平时导航应用是在文件夹中,每次周末或假日需要外出时,我才会把它拖出来;如果需要长时间乘坐交通工具,我会事先将电子书应用或离线过视频的视频应用放到首屏幕,还会把 Wallet 移过来方便检票上车;我同时只会玩一两款游戏,正在玩的游戏也会出现在首屏,否则我会渐渐忘了它,失去通关动力;工作上不常在手机上使用 Trello,但如果有一个任务正在等待我回复 ,我会放过来提醒自己… 类似的场景还有很多。一开始只是无心,直到发现这样做确实有很多好处:

  1. 大部分时间只要解锁就能打开想要用的应用,改掉了一解锁就左右滑动屏幕,甚至忘了拿出手机是要干嘛的毛病;
  2. 不同情境下最需要用的应用,都能用最快的时间打开,免得在紧急情况下找半天(似乎有个魔咒,越急的情况下,越难找到某个 App)
  3. 提醒自己做该做的事情。每次打开手机,看到事前放过来的 Trello,就会记得还有个消息没回复(把 Trello 从文件夹拖出来,比在事项管理工具中添加一个提醒,哪个更快?)

如果要给这种做法挑个缺点的话,那就是不够优雅:主屏幕经常塞不满,又不对称,简直是逼死强迫症,居然还有个游戏,图标一看就超级蠢…

忍受不完美

「效率」一词可以译为 「Efficiency」,也可以译为 「Productivity」。可以看到,这两者在概念上是略有不同的,后者不仅仅是为了「节约」和「减少」,而是更注重于创造「产出」,这也是我之前在整个对效率的追求过程中所忽视的。

我曾经对过程的优雅程度、以及速度的追求超越了一切,不管是利用数字设备做什么工作,都希望选择业界口碑最好,最美观,最能代表我品位,完美契合我需求的那一个,在这上面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当我意识到,合理分配注意力也是保持健康身心的一个重要方面时,我才真正做出了改变:如果有任何方法能够更好地达成目标,即使过程和方案还不够优雅,我也完全接受。

几乎所有的方案和工具都能够挑到毛病,完美的事物只存在于想象当中。像上面提到的使用 iOS 的「朗读功能」和「反转颜色」,尝试动态的主屏,站立式办公(没有升降桌,用的只是纸箱垫高键盘)等等都和这一态度的转变有关。设想一下,如果有完美的 TTS 语音转换,如果有完美的系统级别的「夜间模式」,如果 Spotlight 搜索的「Siri 建议」能够和我自己的动态主屏达到一样的精准的建议效果,那将是一个多么美好的未来?虽然我知道自己要的什么,但是在未来到来之前,我不应该只是等待,而是应该改变自己,适应环境,用最舒服的方式,集中精力去做真正重要的事情。

健康就是生产力

健康就是生产力,就是自由。愿你我在未来灵感饱满,战斗力十足,用符合自己心意的舒服的方式,继续沉浸在数字世界,为自己和他人创造惊喜。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我们鼓励你在文末点赞和评论,这会成为 征文活动 最后评奖的参考之一,你可以 点此查看 之前的入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