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提示:本文适用于对 Evernote 有一定了解的用户)

笔记类应用 Evernote 价格调整的的消息引发全球各地用户的「声讨」,绝大多数的不满发泄在「免费用户最多只能同时使用 2 台设备登录」的新政上面。本文无意讨论此次价格调整的意义所在或合不合理,而是希望探讨一下 Evernote 到底是个什么产品1

做笔记:混乱的文本编辑

Evernote 涨价风波引发的第一个「口水」反应就是无数个所谓「替代产品」,国内外的主流替代产品无外乎以下几种:

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上述几个「替代产品」的特点,我觉得那就是「绝对秒杀 Evernote 的笔记产品」,比如 Oneonote 与 Office 的整合,Google Keep 、Simplenote 的小巧,苹果备忘录的生态效应以及更懂中文用户需求的网易云笔记。

但很遗憾,Evernote 并非笔记产品。

对一款笔记产品来说,能够快速上手书写、编辑是一项基本功能。但 Evenote 从来都对笔记不友好,复杂的编辑栏、凌乱的排版格式、iOS (iPhone 6s)编辑内容时的卡顿......更不要说很多极客倡导的 Markdown 格式了.....上述这些问题的一个直接后果是,作为笔记功能的 Evernote 完全不合格,而如果过去你在 Evernote 上的主要习惯是记录,那么可以转移到上述任何一个工具里,你获得的体验可能更好。

稍后读:糟糕的阅读体验

还有人推荐了「稍后读」应用—— Instapaper 与 Pocket

这类「稍后读」产品的基础特点就是排版,当然 Instapaper 的阅读时长推荐和 Pocket 的「推荐」功能也很不错,但充其量只是锦上添花。推荐「稍后读」替代 Evernote 的童鞋大抵是认为很多用户会使用 Evernote 进行阅读。

又一个遗憾,Evernote 也不是对阅读友好的产品

在 OS X 和 Windows 这样的桌面级平台上,Evernote 的阅读表现中规中矩,不过由于 Evernote 没有「阅读」与「编辑」两种状态的切换,但凡你不小心把鼠标滑入到阅读的笔记里,就极有可能进入编辑状态,如果你经常在 Evernote 阅读笔记,这个误操作一定少不了。

而在 iOS 这样的移动平台,Evernote 也出现类似上述问题,而触摸屏也加剧了上述问题。更无法理解的是,当你想要复制笔记里的一段文字时,你必须点按屏幕,直到出现光标,进入「编辑」状态时才能勾选文字。

从这个功能来看,Evernote 的阅读体验非常不友好,甚至可以说非常差,而如果你的需求是阅读,那么强烈推荐 Instapaper 或 Pocket 这类产品。

收集:真正的强项

记录、阅读都并非 Evernote 区别与其他产品的地方,那么什么才是这个产品的杀手级功能呢?答案是:收集

收集是个很大的概念,可以是网页、图片、PDF 文档、Office 等等,Evernote 在这个领域有着巨大的竞争力,比如基于主流浏览器上 「网页剪贴」功能可以方便地收集网页的文本和图片;再比如 IFTTT 上海量的「If xxx then 发送到 Evernote」的功能,还有大量第三方应用,如 RSS、扫描、邮件等等都可以一键保存到 Evernote ……正是上述海量的第三方应用迅速形成了 Evernote 的外围生态圈,也是 Evernote 官方宣称的「第二大脑」要义所在:这里存储着你关心的海量内容。

如果以「收集」来筛选市面上的所谓「Evernote 替代品」,入围者真的很少,这并非其他公司不用心,而是 Evernote 的先发优势形成了一个围绕 Evernote 的开放式的应用生态,用户也会习惯这样的操作:我使用 A 应用,也同时用 B 应用,这些应用里数据或部分数据可以发送到 Evernote。

完成了收集,却没有整理

Evernote 完成了最基本的收集,却并没有更进一步。

这里所说的更进一步是假设 Evernote 是一款知识管理工具为前提。Evernote 缺乏从收集的信息里提取要点、形成知识进而构建知识框架的能力。

举个例子,Evernote 几年前上线的「推荐功能」,会根据你收集来的笔记内容,在笔记下方推荐相关网页。这个功能的出发点很好,从用户习惯来说,用户收集某个笔记的原因是感兴趣,而主动的相关内容推荐会减少用户搜索内容的成本。但 Evernote 做的很差劲,首先是内容源比较少,只包括《华尔街日报》、《Fast Company》杂志、Techcrunch、CrunchBase、《Inc.》杂志等很少的内容源,中文内容始终没上线。

其次则是缺乏对推荐内容的反馈机制,当然我至今也不知道内容推荐的算法是基于什么做出来的,从我的观察来说,更多的是基于笔记文字内容的相关性。不过,由于缺乏必要的反馈机制,用户与算法之间的沟通是断裂的,这导致的问题就是相关推荐越来越「相关」,而用户也越来越来越不关心。反观 Pocket ,其「推荐」功能就做得比较用心。

再举个例子。很多用户不满于 Evernote 只支持两层文件夹的机制,有些用户找到了用标签(tags)替代文件夹管理笔记的办法,我也是标签管理笔记的一员。但如果你用过上文提到的 Pocket 的「智能标签」功能的话,你会发现 Evernote 的标签机制非常弱智。

Pocket 的「智能标签」是基于对用户保存内容的关键词过滤,从而自动提取出标签,这个功能在英文内容里表现的非常完美,Pocket 可以在保存网站的那一刻自动生成相关标签。而当用户保存文章越来越多的时候,标签也会越来越智能。

Evernote 截止到现在还是需要用户在网页摘录时自己输入标签,但如果你把 Evernote 当作知识管理工具,它就需要帮助用户减少知识获取的成本,而从海量信息到知识的转化过程中,既然文件夹不是一个好的办法,那么标签就应该成为整个知识收集、整理的重要工具,从自动提取标签,甚至自动归类等等,都理应成为 Evernote 团队开发的重点,但这些统统没做到。

有必要澄清所谓的「利益相关」,我是 Evernote 6 年用户,3 年付费用户,我的 Evenote 里躺着 1700 多条「笔记」。只是,在我的工作流里,我很少用 Evernote 记录什么,也很少用它阅读太长的文字,因为有更好更合适的工具,但 Evernote 依然是最强大的收集工具。随着「笔记」的增多,如今,我想知道某个事物的第一选择是打开 Evernote 搜索,看看自己之前有没有相关内容,而不再简单粗暴地利用 Google 搜索,这或许是 Evernote 带给我最大的效率提升,但其实,它应该做的更好。


  1. 本文所涉及到 Evernote 的一些功能可能只适用于国际版的 Evernote、OS X、iOS 系统或其他系统的高级用户。